独家对话王道铁:从电影路人甲到短剧天花板

订单问题或者资源求助可联系客服(免费领取一部福利资源)

独家对话王道铁:从电影路人甲到短剧天花板

作者 | 高 越

编辑 | 高珮莙

电影《我和我的祖国》回归篇中,有这样一段高光剧情:香港回归当天的交接仪式上,三位升旗手屏气等待着夜里零点零分零秒,一秒不差将国旗升上旗杆。

三位升旗手的饰演者,分别是杜江、朱一龙和王道铁。2019年电影上映时,王道铁是不知名的小龙套,大片中的路人甲。如今,五六年过去,越来越多观众在电影弹幕和评论区中认出了他。

让他出名的不是电影,而是短剧。

2025年,王道铁出演的短剧《家里家外》爆了,抖音话题量超过50亿;他主演的《去有你的地方》,抖音、快手总播放量超36亿。一些人认为,他配得上“短剧一哥”这个名号。

做影视剧演员时,王道铁演了很多小人物,咖啡师、保安、刑警。但在短剧中,他塑造了各种各样的过于梦幻的人物,影帝、霸总、军官、民国商会枭雄,还演了《家里家外》的陈海清——被喻为“天花板男人”。

“影视本来就是造梦的。”王道铁说。

过去,王道铁的时间由大段的空白、待业和间歇性的进组拼凑起来。现在,这些时间被碎片化了。他穿梭在各个短剧剧组,上部戏是悬疑言情,下场戏可能就是科幻。前段时间,他一连拍了4部短剧,只空出一天时间,紧接着就要飞去西安,后续还有五六部新戏待拍,《家里家外》第二部也在筹备之中。

在这空出的一天里,王道铁上午参加了一个行业论坛。下午,雪豹财经社在一间嘉宾休息室见到王道铁,他穿着休闲西装,做好妆发,姿态舒展地坐在沙发上,看起来温和淡定。但他觉得,自己的内心是感性、火热的。

不工作时,他会待在家里,健身,看书,看新上线的电影,也常常重刷老片子。他最爱张艺谋的《秋菊打官司》《一个都不能少》《一秒钟》和《狙击手》等,这些作品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小人物,想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干成,“这股执拗劲儿最感人”。

王道铁喜欢这些有韧劲的小人物,或者更准确地说,能共情这类角色。他觉得,这些令人感动的东西,自己身上也有。

靠短剧翻红的“老”演员

3月14日,爱奇艺荧光之夜上,王道铁获得年度微剧号召力男演员的奖项。上台发表获奖感言时,他说,没想到自己能够再演戏。

2011年,电影《今天明天》选角,导演杨惠龙看了十多天,始终没给北漂青年小杰这个角色挑到满意的演员。最终,他选择了刚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的王道铁,看中他“眼睛中有一股劲儿”。这部电影入围第26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表彰大会最佳男主角奖。

然而,看起来的高起点,并没有让王道铁的演戏之路走得更顺一点。

跟绝大多数新入行的演员一样,他没有挑角色的权利,甚至一年中有一半时间都没有戏拍。为数不多的演戏机会中,他演过青年钱钟书、咖啡师、保安、刑侦副队长,还演过改编版的经典武侠角色展昭。对他来说,“有戏拍,已经是一件特别幸运的事情”。

在《我和我的祖国》(回归篇)中跟杜江、朱一龙同框,靠升旗手的角色获得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新人奖提名,是王道铁“最接近红的一次机会”。

但爽文套路里的转折点并没有到来,他还是没太多工作机会。

那时王道铁年近30岁,不知道下一部戏什么时候拍,常常陷入焦虑。他决定转行,看书自学,尝试当制片人、导演、编剧。

2019年左右,王道铁执导拍摄第一部电影。今年3月,他执导的《西游降魔篇之快活城》在网络平台上映,首日票房20万+,登上网络电影票房日榜第二名。

在做导演的同时,王道铁也在接触长剧,不断扩充自己的角色清单。但他职业生涯的转折点,还要归功于短剧。

3年前,听花岛为姜十七出演的短剧《爱的年龄差》挑选男主角:一位事业有成、沉稳深情的霸道总裁,需要找一位“叔系”演员。看到王道铁的一张照片,听花岛觉得,人物对上了。

彼时的王道铁已经在家休息好几个月,没有工作了。他没演过偶像剧,甚至已经很久没有演戏,有点没信心。没想到,得益于年龄与阅历带来的形象气质,王道铁演活了不少霸总角色,观众们把他当作短剧圈的“叔系”代表。

在影视圈摸爬滚打十几年的老演员,靠短剧翻红了。

要演好霸总,也得琢磨角色

王道铁主演的《家里家外》,是2025年短剧界的一匹黑马,上线72小时播放量突破10亿,成为现象级爆款。

这部短剧实景拍摄还原了二十世纪80年代的四川市井生活,没有狗血爽感,只有生活温情,不少观众评价它是短剧版《请回答1988》和《小巷人家》代餐。别说王道铁,整个剧组都没有想到它会成为超级大爆款。

那段时间,王道铁个人的微信指数创了新高,超过一众当红男流量。

很多人问王道铁,该怎么演霸总。他把霸总当作标签,“标签是没办法演出来的”。在他看来,每个霸总都是不一样的人物,“你理解的角色都是你自身的一部分”。就像两个圆,演员与人物之间会存在相交的部分。

他喜欢琢磨人物,习惯为自己的角色写小传,但不是按照时间线,而是从三个维度切入。

第一个维度是角色的职业身份,他在社会层面是什么样的人;第二个是他在面对亲人、爱人时是什么样的状态;第三个维度是他独处时是什么样的。做好这三个维度的功课,就能解答出角色在不同场景、不同时刻会做出什么反应,知道该如何去表演。

关注王道铁的粉丝经常能在直播间听到他对不同角色的剖析,哪怕是一个哭戏,他也会一一拆解出不同角色会以怎样不同的方式去表现。

王道铁饰演的《家里家外》男主角“耙耳朵”陈海清是四川人,这或许是跟王道铁本人交集最大的剧中人物,也是他出演短剧3年来,入戏最深、最为投入的角色。

说着家乡方言,在实景搭建的剧组沉浸式拍摄17天,碰撞出了许多剧本中没有的火花。几乎每场戏都是在剧本框架基础上,让演员们即兴发挥,“很多时候戏演完了,导演也不喊卡,让大家接着演”。

其中有一场戏,是陈海清的妹妹陈雪梅遭受丈夫家暴、出轨后,想要回娘家,却被母亲驱赶,甚至反让女儿去道歉。王道铁回忆,当时每个人的情绪几乎都达到了顶点,陈海清在跟母亲吵架,妹妹在痛哭,“甚至要大于最终成片里呈现出的效果”。

等到喊卡时,不仅是演员们,导演也已经眼圈发红,声音颤抖。

长剧的质感,短剧的节奏

放眼整个短剧圈,王道铁自知是年龄最大的演员,没有之一。

一开始,他觉得自己不显年龄、比同龄人心态年轻,想尝试更年轻的角色,但制作方觉得不合适。外界的评价体系让王道铁意识到了年龄的限制,他花了一些时间自我消化,试图达成自洽。

“有些活泼热情的角色,年轻演员天然地就处在这样的状态里,和刻意调动是不一样的。30多岁的演员的一些经历,在演绎一些复杂、困苦的角色时,也会更有优势。”王道铁说。

更丰富的演戏经验、更具阅历的年龄,让王道铁形成了一套和大多数短剧演员不同的事业规划。许多短剧演员习惯了连轴转的工作节奏,一年拍三四十部剧,一部剧拍3~18天,几乎365天都泡在组里。但过去一年,王道铁只拍了二十多部戏,平均一个月只有一半时间在组里。

这是王道铁选择的最舒服的演戏节奏。

在这样的节奏下,他在短剧中的表演被观众评价为“有长剧的质感和细腻程度”。还有不少观众,将他视为“拉自己进入短剧大门”的那个演员。

演了3年短剧,王道铁渐渐总结出一些能够反哺长剧的经验,比如对观众情绪的即刻感知。

传统影视剧制作和播出的周期长,获取观众的反馈相对滞后。有时在剧本阶段已经潜藏问题,只不过“大船已经开起来了,很难往回转,只能硬着头皮向前推进”。短剧却是当下、即时的产物,一个项目不行,立马可以换,一种表演风格不行,可以立马改。

为了时刻了解观众情绪,王道铁经常翻看评论区,观察哪些表演会让观众“咯噔一下”,哪些是刺激的,哪些会引起反感。这让他变得更加敏感,看剧本时“雷达”时刻竖起,对戏中每一个细节呈现都要审视一番。比如,“某些字眼有轻蔑感、有阶层属性”,台词一念出来,王道铁就知道,“这样说不行”。

在刚刚杀青的科幻题材短剧中,有一段剧情是男主为了做戏,假意与女主产生误会,打对方一个耳光。以往,王道铁认为这是一种戏剧冲突的表现形式,但现在一看到剧本,他就知道不能这么演。“打耳光是很严重的事情,在观众心里是救不回来的。”

回顾过去的十几年经历,王道铁想对14年前出演《今天明天》时的自己说一句话:“所有的路都不白走,每段经历都有用。”

封面来源丨豆瓣

订单问题或者资源求助可联系客服(免费领取一部福利资源)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0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头像
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!
提交
头像

昵称

取消
昵称表情代码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