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张雪峰账号被多个平台禁止关注,引得网民奔走相告。
早期以“质朴服务者”形象走红的张雪峰,近年来却以“翻身变老爷”的姿态示人。
说好的“配享太庙”呢?这世上最蠢的人,是被过度神话还欣欣然,殊不知鲜有不被反噬者。此番张雪峰或许体味到何谓“捧杀”效应了。
张雪峰挨锤了,尚不足致残致死,多个账号还在直播。此次锤子落在屁股上,只不过留下点红印子。有朝一日会否砸在脑门上,要看他的造化了。
显然是觉出痛感了,张雪峰工作室回应媒体称:正在反思。
反思啥呢?反思“枪响捐款”的一言偾事,还是“文科都是服务业”的极端偏激,还是17999元天价套餐和预测卷低级错误,抑或将个人偏好包装为普适结论的民粹话术?
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,我不怀疑张雪峰在反思。至于其能反思出什么,能得到什么改进,比如由“贩卖焦虑”转向价值赋能,我不大认为有这种可能性。

中国家长和学生,对教育决策的恐惧是真实的。以系统性的解决方案,实现教育咨询服务的价值赋能,需要温和与长期的干货输出。
而张雪峰作为“教育界的咪蒙”,看家本领是用极端案例换取传播效率。
其商业模式的本质,是用情绪价值换取商业价值。其既是教育焦虑的批判者,又是焦虑经济的最大受益者。
张雪峰的生意之所以能年入过亿,关键在于抓住了家长和考生焦虑背后的“乱投医”,玩的是幸存者偏差那一套。
在信息爆炸时代,焦虑是刚需。制造冲突和焦虑,如“选错专业毁一生”等绝对化叙事,想不快速吸引注意力都不可能。
这些言论看似颠覆传统教育观念,实则暗含精准的“用户画像”逻辑,将教育异化为商品筛选,将焦虑转化为流量密码。
张雪峰IP的核心是“敢说大实话”,有着“说真话的狠人”标签。他的粉丝群体中,多数人就是冲着“犀利吐槽”甚至“简单粗暴”结论来的,比如“这个专业千万别报”,而非全面深入客观的分析。
在流量至上的环境中,“解决问题”的收益决计远远不如“放大问题”。
于张雪峰而言,放弃“一句话点醒你”的焦虑营销,进而转向提供温和的建设性意见,有没有那个实力暂且不论,你觉得习惯了赚快钱的他,会有那个耐心吗?
将“毒舌”转化为温和表达,势必削弱内容冲击力,影响商业价值,贼精贼精的张雪峰,会做这个选项吗?
如同一条以毒液为食的巨兽,突然被要求改吃青草,这种转变的难度堪比让火山口绽放出睡莲。
那些曾被他亲手点燃的教育焦虑火焰,每一簇火苗都会化作反噬的锋芒——当特定受众习惯了从极端言论中获取多巴胺刺激,温和与理性瞬间会被当作“背叛”撕成碎片。
尼采说,“上帝死了,而人类一思考,上帝就发笑。”
从存在主义的角度看,人类在无意义的世界中试图寻找意义,这种努力本身就是徒劳,因此上帝会发笑。
从这个意义上说,张雪峰一反思,所有人都发笑。
靠着争议性言论与民粹化表达,煽动制造社会焦虑,加剧公共讨论极端扁平化,通过高价服务“收割流量”,推动商业版图扩张,吃得吧唧吧唧、腮帮子冒油,指望他反思个毛啊。
吃民粹这碗饭起家的,几乎没见过有人“从良”。把张雪峰的“反思”当真,等于相信蚊子会改行卖蚊香。